簡單搞懂《大賣空》片中的艱澀財經內容!

  我明白我們已從07-08年環球金融海嘯中康復,就在看完《大賣空》之後,複雜情緒湧上心頭,因為我也曾經參與其中,乘著浪頭大力放空,更可以說我確實踩過無數人的屍體,見證過市場恐慌性殺盤、景氣衰退、多數企業放無薪假等空前危機,資本主義完全崩潰,當時社會那般肅殺氛圍直至今日想起來仍舊怵目驚心。

  有句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認為這句話帶有誤導成分,正確來說應是:「如果你一心只想著要賺快錢、大錢,你越理財,財就越快"離"你!

  《大賣空》絕對排得進我心目中2016年的最佳電影之一,不論是劇本結構、衝突事件發展和演員表現等等,通通無懈可擊。可惜的是,它終究不會是一部賣座的電影,即使編導已嘗試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解釋許多金融專業名詞,我相信不只是一般人,就算是具有財經相關背景的人來觀賞,同樣會覺得艱深晦澀,難以通盤理解。

  因此,我試著把幾個在片中大量出現的金融財經內容(名詞)提出來,再盡力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希望能幫助所有對這部電影有興趣的人,可以更加理解!

 

#金融海嘯的縮影!
金融海嘯的縮影.jpg

整個故事其實就是在敘述2007~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8)的縮影,像是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AIG破產...等等,主支線囊括金融詐欺、次貸危機、資產泡沫、卑劣的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等等事件,足以再次喚起人們回憶那段全世界經濟秩序崩解的慘況,不論是否曾身陷其中,都值得引以為戒,在投資市場務必謹慎小心。

 

#聯準會?
聯準會.jpg

聯準會全名為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又稱"Fed"。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負責維持金融體制健全、制定貨幣政策利率、監管金融機構等等職權。

 

熊貓外送員、UberEats外送員誰比較好賺?收入實測一次看!

 

#什麼是次貸?
次貸.jpg

次貸為次級貸款(Subprime Lending)的簡稱,意指專門提供給信用評等不良、無法尋正常管道(銀行)取得貸款的人,另一種融資的方式。

早期為低憑借貸,只要你能提供收入證明,工作不固定也沒關係,很多演員、作家、自由工作者想借錢就是尋著這種方式。

但1998年之後,聯準會開始調降基準利率,因此在銀根寬裕的環境之下,更發展成無憑借貸。美國有個笑話,只要你能呼氣讓玻璃上面有水氣,就能借到錢,無憑借貸正是如此(荒唐)。

次貸的利率通常為浮動利率(Floating Interest Rate),會隨著央行的基準利率而有所變動,由於違約壞帳率高,因此較一般正常貸款利率高上許多,而在美國申請的族群通常為黑人、南美拉丁裔或社會底層的人(收入不穩定、甚至沒收入)居多。在環球金融風暴發生之前,審核次級房貸的人並非銀行審貸主管,而是房貸經紀,除了加州之外,房貸經紀不需要證照,所以核可房貸不必受到政府監督、不用證照、更不用談保護客戶的責任,任何人(甚至寵物)都可以申請房貸,只要虛報收入,沒錢、沒收入、沒工作都沒關係,簽個字便能夠大肆置產,炒賣圖利。

有趣的是,在美國,破產並沒什麼大不了,破產記錄頂多保留10年,根據某些破產法條,欠款人甚至還可以保留名下房屋、汽車等資產,所以對於那些社會底層、經濟狀況不佳的人來說,臉皮厚就是天下無敵,信用好壞,他們根本不在乎。

那為什麼次貸風暴會一發不可收拾?因為華爾街那群人太過自負,認為只要透過財務工程學就能將風險數據化,跑跑電腦程式就能控管風險,完全忽略了他們深信的那套財務模型,依然存在著時間採樣的盲點,仍敵不過全球總體經濟趨勢,過度樂觀,信用違約交換衍生的強大泡沫進而破裂,慘狀震撼席捲全球!

台灣的金融體系自從卡債風暴之後,政府、銀行業強化了金融監管的防禦工程,對於授信放款的批核變得相當謹慎,有工作有收入還不見得能借得到錢,更遑論沒工作沒收入想借錢根本是天方夜譚。因此次貸的相關問題,幾乎(絕對)是不可能在台灣發生的! 


#CDO、CDS、合成CDO?
CDO.png

華爾街總喜歡創造一堆艱澀難懂的專有名詞,以高等數學作為保護罩,因為這樣才能夠突顯他們的專業,企圖混淆一般投資人的判斷能力,令人信以為真。金融衍生性商品五花八門,民眾總是霧裡看花,因為大家越是不懂,就越容易乖乖掏錢將鈔票塞爆他們的口袋。電影裡頭你會聽到大量CDO、CDS專有名詞,如果真要細細研究,光是幾百頁、幾十萬字的公開說明書就足以看到各位眼花撩亂,以下就來向大家簡單解釋(附上範例故事)究竟什麼是CDO、CDS、合成CDO。

CDO: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就是種將債務證券化的金融衍生性商品,意指將債務抵押打包在一起,再重新做包裝,向投資人進行出售。 由於主要的標的就是債務(主要為房屋抵押貸款),債務又有區分好、壞債務,好的債務即指信用良好、按期按時還款的放款,銀行可從中獲得利息(穩定收益);而所謂壞債務,則是時常拖欠、或是繳不出來的壞帳。而CDO常將好壞債務一同打包、切割,再由信評機構依照風險進行評級,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

再講白一點就是銀行為求穩健,將不確定的風險移轉出去給投資人,也增加資金運用的彈性。 或許聽了上面的解釋之後,各位仍然一頭霧水,以下開始以範例故事來向各位說明:

農夫(銀行)有一塊肥沃不均的土地(正常還款+不正常還款的房貸債務),有天,保險公司(投資銀行)跟農夫說:「你土地肥沃不均,作物種下去(貸款放出去)也不知道收成會怎樣,到時候長出來的作物有好有壞,也不知道賣不賣得出去(收不收得回本金、利息),況且要等作物長出來還要很久,不然這樣好了,我先跟你收購,你便宜一點賣我吧!」

農夫想想也對,與其充滿了不確定性,還不如獲利早些入袋為安。

保險公司獲得作物所有權後,在收成前預先以最高的價格賣給在收成時,能優先採收長得最漂亮的A級作物(信用良好正常還款的房貸利息)的一群人(投資者);接著再降低點價格,把優先採收剩下之後,相對漂亮的B級作物賣給另一群人,之後便一層一層以此類推。 因此當作物若都能長得漂亮時(人們都正常還款時),那每個向保險公司購買採收權利的人,都能獲得不錯收益。不過,若是收成時作物長得醜、或是長不出來,保險公司也早就把採收權都賣出去了,這便是CDO的基本概念。

 

CDS: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簡單來說,是一種用來預防呆帳和破產的「保險」。只不過一般保險需要有擔保的實際對象,比方說車險就是保障你的車子,壽險則是保障你的生命...等等,你必須要有車子才能買車險,你必須要是活著的狀態才能替自己購買壽險。但是CDS不用,只要任何有可能會發生信用違約交易的標的(債券、證券...等等),你都能為其購買CDS。

簡單來說,CDS可以看成是種避險(移轉信用風險)的金融衍生性產品,具有極高比例的投機(賭博)成分,舉例:你看衰希臘國債債券到期之後會付不錢來,你手頭並不需要實際購買任何一張希臘債券,卻可以大量買進希臘國債的CDS,只要付給承作的銀行一定比例的保費,若最後希臘真的違約付不出錢,那麼承作的銀行就得負責賠付違約的損失,相對的,若是希臘在國債到期時正常償還,你就會損失所繳的保費。

再舉個例子:當你購買某間公司10億美元的公司債,假使該公司破產,那你一毛錢都無法拿回來,這時候可以去替你買進的公司債購買保險,以防萬一,這就是CDS的基本概念。


以下繼續用範例故事的方式來解釋:

有間投資公司(避險基金公司)發現了農夫這塊肥沃不均的土地,便跟保險公司(投資銀行)說:「我想跟你買這塊土地產出作物的保險(信用違約交換CDS),如果收成一直都很好,我會持續固定支付你保費,但如果收成不好,你就得賠償我。」

保險公司心想,農夫這塊地這麼多年來收成一向很好,這間投資公司居然主動上門想要送錢給我?有錢不拿白不拿,便接下了這張保單。


合成CDO
:Synthetic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堪稱財務工程學的一大發明,屬於由CDO變種(不需要有實際的資產移轉)的結構性衍生性產品,在CDS為基礎之下,混合著雜七雜八的CDO,然後以極為複雜的方式切割,之後再重組在一塊,這便是合成CDO的概念。

我知道聽起來令人昏頭轉向,畢竟如此高端的發明,很難一言以蔽之。各位只要清楚,合成CDO,簡而言之就是質量更精純的「垃圾」,未來若有任何承銷機構向你推銷兜售,直接回絕、直接回絕、直接回絕!當年高盛銀行(電影中也有提及)便取巧透過此型態CDO向投資大眾進行兜售,終究爆發震驚一時的高盛詐欺事件



以下還是用範例故事來說明什麼是合成CDO:

農地的收成總是很好,保險公司成功地把採收權都賣掉了,賺了不少錢,還可以固定從投資公司那收到保費,但是保險公司覺得還不夠,還想賺更多的錢,然而土地作物(申請房貸的人)有限,能賣的採收權(買得起房子的人)就這麼多,於是保險公司就想出一個全新的經營模式:虛擬出一片假田地(合成CDO),繼續以與真實田地相同的模式販賣採收權,並決定將虛擬土地作物的保險(合成CDO的CDS)賣給農夫。

保險公司說:「我的虛擬田地一切收成狀況都參照你的真實田地,你願不願意跟我買這片虛擬土地作物的保險?如果你手上這塊農地的收成繼續那麼好,你就固定繳保費給我,但如果作物長不出來的話,我就賠錢給你。」

農夫心想:「我這塊地都已經豐收那麼多年了,哪有可能永遠豐收?未來作物肯定會欠收的,如果替他的虛擬農地買了保險(合成CDO的CDS),一旦收成不如預期,到時候保險公司肯定得要賠我一筆保險金!」便買下了這張保單。

有了農夫固定繳交的保費,保險公司便開始買空賣空販售虛擬採收權(合成CDO)了。因為這些虛擬採收權在真實農地作物採收(貸款者還款)後,也不會獲得真實的作物(利息收益),因此保險公司就去買一些真正的A級作物採收權,將收成後的獲利,以及從農夫那邊固定收到的保費,分給跟他購買虛擬採收權的人。

作物收成一直都還不錯,大家倒也相安無事,就這麼一起賺了好一陣子的錢。農夫看到保險公司不用種田也可以賣虛擬採收權那麼好賺,於是自己也開始賣起了虛擬採收權,因為他想說反正收成好的時候大家都賺錢,即使之後作物真的欠收了,保險公司也會賠他一大筆錢,他再用這些錢來賠償給那些跟他購買虛擬採收權的人就好了。

果然好景不常,農夫最初手上真實的這塊土地終於已經到達極限,再也種不出像樣的作物了,一般購買真實採收權(傳統CDO)的人們再怎麼虧損,好歹也能從田裡拿回一些爛瓜壞果(法拍屋)。然而買虛擬採收權的人就不一樣了,因為採收權是虛擬的,他們什麼也拿不到,保險公司這邊不但拿不出東西賠償他們的損失,還因為賣了農夫保障虛擬田地豐收的保單,要賠償鉅款(CDS)給農夫,終於不支倒閉。而拿不回保險理賠金的農夫,當然也拿不出錢賠償那些跟他購買虛擬採收權的人,只好跟著跑路,造成農夫與購買虛擬採收權的所有人都血本無歸(零和博奕)。

當然真實的金融市場運作並非如此單純,我不過是將這些專有名詞的基本概念塞進故事中,讓各位至少有個基本認知。


而《大賣空》裡所謂的賣空,其實就是購買次貸CDO的CDS,為那些由次貸包裝成的CDO購買保險,因為看衰整個次級房貸業務,認為銀行(房貸公司、房產經理人才是主謀)不做審核、濫批貸款給普羅大眾,又採浮動利率的計算基礎,所以在利率持續上升、房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經濟狀況不穩定的民眾將會逐漸無力償還房貸,違約率亦會持續攀升,並非表面所維持的假象,進而從中獲利!當時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AIG(美國國際集團)會走向破產被美國銀行收購一途,其實就是面臨CDS賠付的鉅額虧損!

#FICO個人信用評分?
FICO.jpg

在美國被使用來衡量個人信用評分的系統模型稱為「FICO」,被金融業視為評斷風險高低的最要數據,FICO信用分數為300~850之間。每個人的信用報告中會有包括:個人資訊、信用資訊(有無貸款、信用卡額度、繳款歷史...等)、政府來往資訊(繳稅狀況、有無破產...等等)、信用調閱資訊(個人或金融業調閱信用評分記錄)。

 

#信用評等公司?
信用評等公司.jpg

從字面上的解讀可以簡略了解,信用評等公司(信評機構)便是為任何與「信用」有關的產品進行評級,產品包括:國家主權、債券、證券...等等。簡而言之就像是我們看電影前,總會先參考IMDb的評分概念類似,只不過信評機構會依受評標的進行調查研究,並透過縝密的財務模型進行分析計算,然後進行分級,就「可」投資等級的劃分來看,最高級別為AAA,意思就是信譽良好,幾乎沒有違約風險,接著為AA,依序往下,最低級為B。

信評機構屬於高度集中與寡佔事業,北美市場幾乎由「標準普爾」、「穆迪」、「惠譽」這三間公司瓜分。金融海嘯發生前夕,這些信評機構受限於資本市場生態的「扭曲」現實,將那些裹著次貸垃圾的CDO(合成CDO)評為AAA,讓投資(承銷)機構能易於進行銷售,一般民眾見到是優級評等,當然更願意砸錢買進。

為什麼說是「扭曲」現實呢?因為信評機構屬於寡佔事業,即使明知道某投資銀行的某檔CDO是名副其實的垃圾,只要拿出一大筆鈔票,信評機構仍要睜著眼睛給予優級評等。這些信評機構相互之間競爭激烈,為營收、為拼市佔率,甚至可棄商譽於不顧,正因為他們的浮濫評等,也間接成了助長金融海嘯的幫凶之一!

 

#ISDA狩獵執照!
ISDA.jpg

ISDA為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的縮寫,中文稱為「國際交換交易暨衍生性商品協會」,又可稱作「狩獵執照」。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法人間交易時的自律公約,原則上只要取得ISDA,就表示具有一定身分地位(要進行買賣時才有人會理你,形同入場券),便能和絕大多數的大型投資銀行進行交易。要取得ISDA門檻會依照每間投資銀行的裁量而有所不同。

 

 

#了解信貸危機始末!

如果你真的想要深入了解整個信貸危機發生的始末,不妨花點時間看看這部短片,能夠幫助你建立基本的觀念。

 

#同場加映:信用交易?
信用交易.jpg

雖然和電影內容談的不相關,但我認為應該向各位介紹解釋「信用交易」的基本概念。所謂的資本市場上的「交易」,基本上就是完成「買跟賣」的行為,那信用交易其實就是依照你的信用進行交易。

在股票市場的信用交易又稱「融資融券」,融就是借的意思,融資(買多),便是借錢的意思。當你看好某檔股票後勢大好,便可以向券商(銀行)借錢買股票。例如:某檔股票一張需要100萬,這時候你並不需要真的有100萬才能購買,可能只需要先付50~60萬保證金就能買進。假如最終該檔股票真的大漲,自然能從中獲利。不過若是最終股票開始大跌,券商(銀行)為確保權益,下跌的過程會一直向你追繳保證金,只要你繳不出來,便會立刻將你的股票賣出,這就是所謂的「斷頭」。

融券,顧名思義就是借股票賣出(賣空),當你看壞某檔股票的時候,你可以先以9成~全額(加上一點手續費)的價格向券商借一張股票賣出,假如最終該檔股票真的大跌,你再以低價買回股票回補即可。舉例:你看壞的A公司股價為60元,此時你先向券商融券賣出,最後股票一直往下跌到40元,你再將股票買回還給券商,這20元價差就是你的獲利。

簡而言之,借錢還錢,借股票還股票,在資本市場上的交易,並非僅尋著先買後賣的線性邏輯,當然信用交易背後會涉及高槓桿的投資風險(信用膨脹),必須要謹慎小心,切忌盲目投入市場成為贏家獵物。

最後,套句電影裡也有引用馬克吐溫的名言:「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各位不妨仔細思考這句話的意涵。


部分名詞解釋參酌大恐慌入門次貸扭曲的世界。圖片版權為原圖出處或版權擁有者所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ROKING 的頭像
    HIROKING

    HIROKING'S PLAZZA

    HIRO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