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這部電影我是看DVD,否則劇本結構完整,對白與台詞的設計如此富有哲理,如果不能細嚼慢嚥,就等於白看了一部這麼有深度的電影!很抱歉,為了能更深入的表達看完後內心的觀點,下面的幾段文字將會有劇透,請各位斟酌觀看。

  男主角大衛蓋爾(凱文史貝西)是名將在四天後伏法的死囚,從不接受訪問的他,突然指定知名新聞雜誌的女記者(凱特溫絲蕾)受訪,共可採訪三天,一天兩個小時,要讓女主角透過這六小時的訪談,瞭解原來大衛蓋爾的案件是冤案,但等到她抽絲剝繭,釐清真相的當下,人命卻已無法挽回...

  凱文史貝西是天生的戲精,他演的電影通常就是品質的保證,凱特溫絲蕾自然流露的演技,收放自如的情感儀態,表現始終處於水平之上,男女主角的好表現,都是預期中的事情,更不會是評論這部電影的重點。

  其實這部電影所著墨的議題在於「死刑的存廢」,導演希望透過此片來表達對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表態支持死刑的不滿,不過,我必須要說,如果編導的出發點為此,那麼他們的手法反倒弄巧成拙,非但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反倒更像是狠狠甩了自己一個耳光...

  劇中的偽受害者康斯坦絲,本身是廢死人權團體的領導者,男主角蓋爾任職哲學研究所主任,同時也是該團體的要角,兩人是推動廢死運動的夥伴,蓋爾被控性侵殺害了自己的友人康斯坦斯而遭判處死刑,伏法後才被證實清白,故事的營造讓此案表面上看來是場冤案,然而未公開的真相卻是,廢死支持者用激進的殉道方式,也就是「自殺,來假造死刑犯的冤獄案,藉以營造出死刑存在的爭議!

 蓋爾與康斯坦絲兩人四處奔走、參加辯論節目推動廢死運動始終未果,在蓋爾與德州州長電視辯論時,州長詢問蓋爾若能證明在他任內哪件定讞的死刑案是冤案,他可以立刻延緩該案件的執行,重新審判,可是蓋爾卻答出不來...後來蓋爾遭受陷害捲入學生性侵案件妻離子散失去一切,康斯坦絲也罹患血癌末期時日無多,既然終歸一死,不如乾脆將自己奉獻給廢死運動作為祭品,兩人因此策劃了這齣假冤獄的自殺案件,希望能夠藉以廢除死刑...

  為何我會說編導傳達意念的手法令我無法苟同呢?!在全片進入尾聲之前,觀眾都以為蓋爾蒙受不白之冤而枉死,若真相停留在蓋爾是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因被設計而遭處決,那我認為後續還有討論的空間,然而最後的結局卻是,女記者在蓋爾伏法後從他寄來的包裹得知「真相中的真相」,竟是蓋爾不但對於這場冤案完全知情,且自願犧牲,這樣的結局發展太過多餘,更扭轉了觀眾對於冤獄犯同理心的醞釀,到頭來原來這一切根本就是一場騙局、一齣經過廢死團體算計的殉道記,以如此偏激扭曲的手段倡導廢除死刑,反倒造成個人的負面觀感。

  最後,來談談我對於死刑的看法,我完全支持死刑的執行,廢死團體可曾想過:「對於加害者來說,犯罪只是一時的,可是對於受害者來說,傷痛卻是一輩子的!」我曾聽過一個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男孩在小時候曾遭綁架,綁匪被逮後遭判刑20年,16年後綁匪假釋出獄,小男孩雖已經長大成人,但在得知綁匪獲釋的當下,他心裡還是恐懼害怕的,傷痛的陰影始終跟著他...廢死團體主張的論點:以暴制暴,以死止死不是好方法 死刑剝奪罪犯悔改的機會我相信這些都是立意良善的立場,但他們可曾想過,若給予重刑犯悔改的機會,那又有誰來給受害者與受害家屬重生的機會呢?從善如流的事情,我相信民意自會順應,當廢死團體搬出每執行1件死刑便會增加4.4件殺人案的數據時,2013年中正大學所作出的民調卻仍指出,台灣有91%的民眾反對廢除死刑,創下歷年新高,這些罪犯在犯法的當下早已將他人的人權拋諸腦後,又如何有權利要求自身的人權呢?或許這麼說重了些,但我個人認為,在成為受害者之前,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倡導廢除死刑

  「鐵案疑雲」讓我劈哩啪啦的提筆寫了這麼一堆,它真的是部好看的電影,即使結局不是我所樂見的,但依舊發人省思,趕快找時間去租回家欣賞吧!

電影內的精采台詞:

1、幻想必須超越現實,因為在你到手的那一剎那你沒辦法也不會再想要它。為了繼續存在,慾望的個體必須永遠無法達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對它的幻想,慾望與瘋狂幻想相輔相成。

2、心想事成的人絕對不會快樂。最符合人性的真諦是,盡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據你達成多少慾望來衡量你的生活。而該以獲得多少真誠、憐憫、理性,甚至自我犧牲的時刻來衡量。因為到頭來衡量我們生平輕重的唯一標準取決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3、所謂的真正的快樂,來自對未來快樂的白日夢。不然我們怎麼會說,獵比殺更為有趣,或小心你許下的願望,不是因為你會得到它,而是因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會要它。


★推薦閱讀

arrow
arrow

    HIRO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