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劇本耗時四年編撰
這部電影一開始的製片計畫其實是「史蒂芬史匹柏」要拍,希望能一掃他所執導的科幻大爛片《世界大戰》的罵名,他找來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親弟弟「強納森諾蘭」來編撰劇本,強納森為了更了解科學,甚至還前往加州理工學院修讀相關課程,修讀期間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梭計畫、火星任務以及皮克斯的《瓦力》、詹姆斯卡麥隆的《阿凡達》等電影所啟發,劇本架構經過無數次編修,前後共花了四年才完成。最後克里斯多福諾蘭接下導演筒後,也親自參與編撰劇本,因此正式上映後的內容是跟四年前的原型版本相差甚遠了。
4、漢斯季默「盲」著製作配樂
當代好萊塢配樂界翹楚「漢斯季默」幾乎是諾蘭的御用配樂師,季默先生在接受媒體時表示:「當初諾蘭只寫了大概一頁的文字給我,告訴我關於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一對父女之間的親情發展,以及人類正經歷艱難時代,如此簡單的內容,他向來懂得如何折磨我,根本沒有劇本,不透漏太多細節,便要我開始著手譜寫,希望我不要太侷限於電影形式上制約,只管盡情揮灑!」沒有劇本、沒有畫面、沒有情境氛圍,這不就等同於「盲」著作配樂,不過最後繳出的成品,我認為漢斯季默要入圍明年奧斯卡最佳配樂難度應該不高才是!
3、電影視覺特效率先完成
視覺特效(VFX)就像是一部電影的化妝師,通常會在後製階段(Post-Production)才進行配置增添,而向來排斥使用大量視效的諾蘭,這次有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視效竟然是整部電影「最先」完成的部份。他希望演員們都能夠自然地真情流露,以便發揮最大的情緒演技,因此諾蘭特地找來「數位放映師」在演員們身處的場景投放模擬效果,讓演員們不是對著道具或是空氣表演,直接讓他們感受劇本需求的情境氛圍,彷彿就身處故事之中。
2、IMAX會是觀影最佳選擇
首先,這又是諾蘭另外一大創舉,《星際效應》使用IMAX攝影機(70mm)拍攝影片的長度,是影史中目前最長的(高達75分鐘)!所以,如果可以,這次選擇看IMAX版本會是最佳選擇!而為了讓IMAX攝影機運用到極致,更靈活捕捉壯觀畫面,攝影師Hoyte van Hoytema甚至將其改裝為方便手持操作。此外,為了降低吃CGI電腦特效的比重,導演諾蘭更嘗試著墨在場景設計的打造,力求真實。 @IMAX in 台灣
1、冰島、加拿大
諾蘭其實之前就在冰島拍過「蝙蝠俠:開戰時刻」,而這次為了描繪出兩個世外星球:一個被水覆蓋、一個極度冰寒,取景地點又再度選在冰島,全體350位劇組人員加上一架高達4500公斤太空船一起被運到冰島的斯維納山冰川,前後共拍攝了兩個星期,拍攝期間演員安海瑟薇還一度因戲服浸水而冒發「低體溫症」。至於在地球的主要場景,則是在加拿大的艾柏塔省拍攝,電影出現高達幾百英畝的玉米田,也是劇組花了好幾個月種植出來的。
由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飾演的老布蘭德博士,戲裡念了幾次出自於英國詩人迪蘭托馬斯(Dylan Thomas)的一首詩(以下翻譯或與電影字幕有所不同):
切莫溫馴的走入那永恆之夜(良夜),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白晝將盡之時,垂垂老者應竭力燃燒、全力咆哮。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狂怒吧,狂怒吧,奮力抵抗生命之光的熄滅。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雖在臨終之時,智者知悉黑暗乃理應之結局,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然而他們的話語能擦出電光之火,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切莫溫馴的走入那永恆之夜(良夜)。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
各位不妨仔細咀嚼這首詩想表達的意義,我的見解是:地球正處於一個極端惡劣的處境,人類將走向毀滅。但千萬別束手就擒任由命運擺佈,更不應當粉飾太平、苟且因循,活在建構於虛幻的美好之下。就算處在如此絕望之境,也應奮勇面對,敢於開創視野。到了最後一刻即使明知機會渺茫,也要奮不顧身只為永續人類的繁衍...
幕後花絮:IMAX攝影
幕後花絮:打造黑洞
|推薦閱讀|
資料參考來源:Mango Joos、How it Works、Dailymail Online、維基百科,圖片版權為電影公司與原圖出處作者所有。